發布時間:2020-09-28 10:31瀏覽次數:3531次
交匯點訊 地下空間是寶貴的空間資源。城市空間寸土寸金,向地下開發成為近年來城市發展的趨勢。這其中,如何合理規劃、有序開發需要進一步思考。9月25日、26日,在蘇州舉行的第二屆江蘇省地下空間學術大會上,來自全國各地的行業專家聚焦建設“地下+地上”綠色智慧立體城市這一主題展開研討,共同為地下空間合理開發利用獻計獻策。
變地下“空間”開發為“資源”開發
我國的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較歐美發達國家起步晚,但增速快,尤其是新城、新區開發和軌道交通的建設更是引領了地下空間發展的方向。“十三五”以來,我國新增地下空間建筑面積達到8.44億平方米,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大國。
從南京江北新區地下空間、太湖新城地下空間加快建設,到今年8月江蘇發布《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》……近年來,江蘇有序推進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,南京和蘇州地下空間綜合利用開發率在全國排名前十。
但成績與問題并存。多位專家在會上指出,各地在地下空間開發中還存在家底不清、規劃不一、無序開發、資源浪費、只開發不管理等問題。以綜合管廊為例,全國在建里程已超過7800公里(截至2018年4月),而真正在管線入廊并保持良好運維狀態的僅有600公里,令人惋惜。
城市發展的核心問題是空間資源。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、陸軍工程大學陳志龍教授表示,要把地下“空間”開發,變成“資源”開發。因為資源是寶貴的,不可再生的。保護資源,與開發資源同等重要。地下空間資源非常有限,需要有序開發,需要開發與保護并舉,這一點至關重要。
一個城市只有一個空間,“地上地下”一張圖
城市上下部空間正從割裂到融合,基于地上地下一體化綜合開發是必然選擇。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陳湘生教授認為,一個城市只有一個空間,一個空間應該統一規劃,并且按照規劃統一實施。強化空間規劃的基礎作用,整合形成“多規合一”的空間規劃,一張藍圖干到底。
而從實際來看,大多數城市未建立地下空間的市級統籌協調機構與管理體制,傳統的城市各類規劃分層、分級、因果關系等多規折騰問題依然突出。對于地下空間情況不明,數據分散在各個主管部門,沒有統籌;已開發的地下空間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平臺集成數據不全;地下空間數據未得到充分利用。地下空間等階段實施難度大,相互之間連通度不高,前期未預留連通空間,預留不建等等。
江蘇省地下空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黃俊介紹,從省內情況來看,南京已建立地下空間統籌管理機制,綜合協調管理辦公室設在人防辦。其他設區市還未建立地下空間的市級統籌協調機構與管理體制,都是通過各部門協調、各自管理。
他希望,推動有關法律設立有關地下空間的法律條文,建立以空間權、地役權為核心的法律權利保障體系,重塑 “規劃先行、生態優先、防災同步、集約協同” 理念。同時,各城市銜接省級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指導意見,研究出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,加快建立市級層面的地下空間統籌機構,做到“規劃—建設—管理”統一協調,對地下空間資源長期可持續發展十分有利。
安全是底線,破除兩“防”制約
地下空間開發需緊緊圍繞城市安全、資源管控、空間整合、功能設施四個方面。陳湘生強調,安全是地下空間開發的底線。要更精準地摸清地下空間“家底”,包括開發利用現狀、地質環境條件等等,保障地下空間安全發展。當前,人防、消防標準相對落后,是制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兩個因素。需要盡快修訂標準,來滿足符合當前技術、建筑水平的安全需求。
他表示,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要滿足生態環境、社會和經濟的三方面可持續的目的。具體來說,包含空間效能最大化的開發模式、可持續的功能布局與空間發展結構、環境服務與強度平衡、生態與智能互聯,進一步打造海綿城市、森林城市。
三維可視化是解決地下空間開發安全的有力手段之一。目前,只有少數城市開展了三維城市地質工作,僅上海、北京開展了較為系統的城市地質調查、監測和運用,各地對地下空間、資源環境、地質災害全要素綜合評價不夠。從省內情況來看,蘇州已在開發地下三維可視化模型。黃俊建議,各市地下空間開發要重視三維地質工作,以“全生命周期”的可視化“透明地下空間”開發,打造“透明江蘇”“安全江蘇”。